是詞由民間走向文人案頭的標志
《菩薩蠻》是詞由民間走向文人案頭的標志。
《菩薩蠻》原為唐教坊曲名,后來成為詞牌名。其最初的形式比較簡單,內容多寫閨中思念情愛。例如,后蜀毛文錫的《菩薩蠻·烏羅什洲》就是描寫思婦一天一夜的思戀過程。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詞人們在創作《菩薩蠻》時,逐漸將其從民歌的俚俗風格中解脫出來,開始注重文采和意境的營造,使得這一詞牌名所代表的作品在文學史上占據了重要地位。
此外,《菩薩蠻》的流行還與文人詞的創作風氣有關。許多文人開始模仿和學習《菩薩蠻》這種詞牌進行創作,從而推動了詞這種文學形式的發展和成熟。因此,《菩薩蠻》可以被視為詞由民間走向文人案頭的標志之一。
詞最初流行于民間
詞最初確實流行于民間。在隋唐時期,民間興起了一種新的詩歌形式,即“曲子詞”。這種新詩體裁最初是伴隨著音樂歌唱的,因此得名“曲子詞”。曲子詞在民間廣為流傳,并隨著音樂的傳播而聲名遠揚。
到了宋代,詞這種文學形式得到了更為廣泛的發展和應用。宋代的詞已經不再局限于描寫男女戀情,而是擴展到了抒發士人的政治感慨、生活感慨,以及描繪山水田園風光等多個領域。這一變化使得詞在文學史上的地位更加重要,也進一步證明了詞最初是流行于民間的文學形式。
因此,可以確認詞最初確實是流行于民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