雞肋是什么意思
“雞肋”是一個漢語詞語,讀音為jī lǚ。它的含義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理解:
1. 字面意思:“雞肋”從字面上可以理解為雞的肋骨,即雞胸骨和雞翅骨之間的部分。這部分骨頭雖然不參與飛行,但因其肉質鮮嫩,常被人們食用。
2. 引申意義:后來,“雞肋”這個詞語從字面意思引申為食之無肉、棄之不舍的雞肋肉。它常被用來比喻某樣事物或情況既不太重要,也不是完全無用,但又不值得舍棄。類似于“食之無肉,棄之可惜”的意味。
3. 出處:這個詞語出自南朝宋·范曄的《后漢書·劉表傳》。在東漢末年,曹操攻打荊州,劉表病重。有人勸他投降曹操,他回答說:“寧可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我素有仁義,不大忘于心;且我不勝其任,終不能如愿以償。至于老者,日暮途窮,以軀委命,必為梁父之謀,事不疑則志決,心疑則志分,猶豫不敢決。”其中,“寧可我負天下人”可以引申為“雞肋”,表示寧愿承擔一些不利后果,也不愿輕易放棄自己的原則和立場。
綜上所述,“雞肋”這個詞語既保留了其字面的意思,也通過引申表達了更廣泛的內涵,常用來形容那些既不太重要又不是完全無用的情況或事物。
形容人是雞肋是什么意思
“雞肋”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通常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既覺得沒有太大的價值,但又舍不得放棄。它來源于《三國演義》中楊修的“雞肋”之說。
在《三國演義》第48回,曹操進兵漢中,被張魯兵力圍困。兩軍相持不下,將領們建議撤退。然而,曹操卻認為此時的漢中地形險要,易守難攻,而且糧食充足,因此不愿意撤退。這時,廚師端來一碗雞湯,曹操品嘗后覺得味道很淡,于是就隨口說道:“雞肋!雞肋!食之無肉,棄之不舍。”后來,“雞肋”這個詞就被用來形容這種既覺得沒有多大價值,但又舍不得放棄的情況。
此外,“雞肋”也可以用來形容一個人或一件事物沒有太大的吸引力,但卻又無法輕易舍棄。比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某個朋友雖然性格古怪,但他們在某些方面卻很有才華,讓人難以決定是否要與他斷交;或者某個物品雖然外觀普通,但卻非常實用,讓人難以決定是否要舍棄它。
總之,“雞肋”這個詞在現代漢語中已經不僅僅局限于形容食物了,而是被廣泛用來形容一種復雜的心態或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