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計走為上計是什么意思
“36計走為上計”是三十六計中的最后一計,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這個成語通常用來形容在困境中無法挽回局面,選擇逃避或撤離的策略。
具體來說:
1. 含義:“走為上計”意味著在面臨無法解決的困難或敵人時,最好的策略可能是撤退或避免直接沖突。
2. 出處:這個成語出自《孫子兵法》,原文是“三十六計,走為上計。”孫子在這里強調了在特定情況下,撤退可能是一種明智的選擇。
3. 用法和語境:在日常交流中,“走為上計”通常用作謂語或定語,用于描述面臨困境時的逃避或撤離行為。它帶有一定的貶義,暗示這種行為可能不是最明智或最勇敢的。
4. 與“三十六計”的關系:“三十六計”是中國古代兵法策略的總集,每一計都有其特定的背景和適用情境。“走為上計”作為最后一計,象征著在絕境中的無奈之舉。
綜上所述,“36計走為上計”是指在面臨無法解決的困境時,選擇撤退或撤離作為最佳策略。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是一則來源于歷史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西漢·司馬遷《史記·留侯世家》。它原指無力抵抗敵人,以逃走為上策。后指事情已經到了無可奈何的地步,沒有別的好辦法,只能出走。
這個成語的背后有一個著名的故事。公元前206年,劉邦率軍攻入咸陽,被項羽封為漢王。項羽對劉邦非常忌憚,因為他擅長謀略,所以一直想要殺掉他。于是,項羽用范增去殺劉邦,但范增多次派人對劉邦威脅,但劉邦卻鎮定自若,項羽最終沒有殺掉他。
后來,劉邦在鴻門宴上逃脫了項羽的追殺,并在逃跑的過程中逐漸收集了大量的兵力。當劉邦到達關中時,他已經擁有了足夠的實力與項羽抗衡。此時,劉邦采用了張良的計策,決定采用“走”作為上策,以避免與項羽正面交鋒,從而保存自己的實力。
在楚漢戰爭中,劉邦與項羽進行了長達四年的爭奪戰。最終,在垓下之戰中,劉邦的軍隊徹底擊敗了項羽的軍隊,項羽自刎而死,劉邦因此建立了漢朝。
“三十六計,走為上計”這個成語所蘊含的智慧在于,在面對困境時,有時候選擇逃避并不是最明智的選擇。有時候,我們需要審時度勢,尋找更好的機會或策略來解決問題。然而,在某些情況下,“走”確實是一種明智的選擇,特別是當繼續戰斗將面臨更大風險或損失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