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珠待兔是什么意思
“守株待兔”是一則來源于寓言故事的成語,成語有關典故最早出自于戰國·韓非《韓非子·五蠹》。它原義是指守著樹樁等待兔子撞上樹,形容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也諷刺妄想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
這個成語的背后有一個深刻的故事。在戰國時期,宋國有一個農民,他每天辛勤地耕作,但總是收獲甚少。有一天,他正在田里勞作,突然看到一只兔子飛快地跑過來,撞到了田邊的樹樁上,結果兔子當場死了。農民高興極了,他撿起兔子,帶回家去美美地吃了一頓。
從此以后,這位農民就每天守在樹樁旁邊,希望再次等到兔子自己撞上來。然而,日子一天天過去,他再也沒有等到第二只兔子。
這個故事所蘊含的道理非常深刻。它告訴我們,不能死守狹隘的經驗不知變通,而應該主動出擊,積極尋找成功的機會。同時,也諷刺了那些妄想不勞而獲、坐享其成的人。
因此,“守株待兔”這個成語不僅是一個寓言故事,更是一種比喻和象征,提醒我們要有靈活的思維和積極的態度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和機遇。
守珠待兔的守意思
“守珠待兔”的“守”意思是“守候、等待”。這個成語源自古代寓言故事,指的是希望不經過努力而得到成功的僥幸心理,用來諷刺妄想不勞而獲的僥幸心理。
具體來說:
1. 成語解釋:“守珠待兔”或“守株待兔”原義是守著珍貴的兔子,希望再得到撞死在樹根上的兔子,用來比喻不主動努力,而存萬一的僥幸心理,希望得到意外的收獲。
2. “守”的含義:在這個成語中,“守”字表達了一種被動的狀態,即不主動去尋找或獲取,而是寄希望于某種偶然或不確定的事件發生。
3. 出處與用法:該成語出自《韓非子·五蠹》,原文為“宋國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后人據此提煉成成語“守株待兔”。在句子中可作謂語、賓語、定語,用于否定句中。
綜上所述,“守珠待兔”中的“守”明確表達了等待和守候的意味。